四川省蜀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的建设 > 党的建设

向创造历史的建设者们致敬

更新时间:2014-08-27    来源:蜀通集团    浏览:

    (通讯员 肖澜)成都,这座生养我们的城市,跟随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脚步,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游走于这座高楼林立,日益繁华的美丽城市,如此轻易地,我们可以捕捉到蜀通人在这座城市中镌刻的印记:城东“摩根中心”、“天空城”;城南“月光流域”、“远大都市风景”、“锦镇置都”、“骑士公馆”、“西部鞋都”、“月光诚品”、“中海城南”、“一品金天府”;城西“伊萨贝拉”、“橙花风景”、“上层建筑”、“御景金沙”、“王贾八组”、“余家新居”、“一品天下”、“中新·公园大道”、“金域港湾”;城北 “华宇阳光”、“沙河·源上金府”、“国宾·时光汇”……一座座楼宇,见证着蜀通的成长,每一项工程,都凝结着蜀通人的智慧和汗水。
       无疑,这一切都值得蜀通人骄傲。从1985年成立“西南冶金地质华源建设工程公司”、1986年更名为“西南冶金地质建筑工程公司”,到2000年与“冶金部西南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合并重组成立“四川省蜀通建设总公司”,再到2011年成立“蜀通建设集团”;从当年的名不见经传,到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安康杯竞赛先进单位”、“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全国安全生产青年示范岗”、“成都市安全质量管理先进单位”……从0标化工地到成为“天府杯”、“芙蓉杯”“安全文明施工示范工地”获得者,蜀通建筑施工产业,走过的是怎样一条发展之路?
       历史是一面明镜,岁月是一壶醇酒,最经受得起推敲和回味,当我们回望来路,除了欣慰,更有一份油然而生的对历史的敬重……虽然时光在远去,记忆中曾经年轻的容颜们在成熟、衰老,经历过的熟悉场景已不复存在,但是啊,总有一些人和事,成为记忆中的瑰宝,在时间的冲刷下,总是更加鲜活,让人怀念,让人感动……..。
让我们再次回望过去,审视今天,从蜀通人艰苦创业的脚步中,从建设者辛勤挥洒的汗水中读懂过去,珍惜今天,认清未来……
 
  第一篇  使命·诞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为改变地质队员四海为家的状况,解决广大地质队员子女上学、家属工作的后顾之忧,当时的冶金工业部西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现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在所属的各大队大力组织开展基地建设工作。为了节约资金,集中财力物力,于1977年8月成立了“基地建设工程队”,主要承担各单位基地建设的规划、施工管理和施工任务。
       80年代中期,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体制改革浪潮席卷而来。此时国家地质普查任务大幅压缩,地质找矿经费大幅度削减,冶金地质勘探公司随即面临等米下锅的困境。于是,精减找矿人员,大力开展多种经营成了勘探公司的唯一选择。
       1985年,为安置分流人员,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勘探公司在工程队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南冶金地质华源建设工程公司”。当时公司管理人员仅4人——经理吴长海(1986年由杨好学接任经理),副经理吴杰,会计杨德怀,设备材料科周延华,野外队抽调工人66人,启动资金40万元,租用白马寺招待所二楼办公。1986年公司正式更名为“西南冶金地质建筑工程公司”,核定为三级企业资质。
       管理人员中无一建筑专业技术人员, 66 名工人,则是从各队抽调的钻工、勤杂工。这些以前只习惯于拿钻杆的工人们,从此要学习新本领成为砖工、机操工、钢筋工、架工……,以前端的是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如今是自谋出路,自负盈亏。即使如此,这些人中的大部分还是怀揣着从大山来到城市的美好梦想,脱离艰苦地质行业从事建筑新行业的新鲜感来到成都,从挖基础、砌砖头开始了他们的建筑施工生涯。
       没有职工宿舍,大部分人吃住在工地。睡的是工棚——牛毛毡顶棚,竹芭子围墙,竹板上铺谷草、席子,挤通铺;双职工可以在华源公司凤凰山基地分得一间房——一座平房内由席子隔成的的一个空间,可安放一间床外加两个当时地质队职工常用的那种木箱。一遇屋外下大雨,屋内就会“涨水”。
       与民工同吃同住,干的也是民工的活,没有了野外津贴、地差,待遇还不如以前在队上工作。在日晒雨淋中,在挖基础、砌砖头、开卷扬机的日子中,当初来自四面八方的雄心勃勃的66人,还没来得及体会城市生活的美好,梦想就被无情的现实击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回到地质队,留下的也多是为了考虑家庭、子女问题,最终剩下熊国安、蔡汉清、蔡汉忠等不到20人。而如今,这批人里的蔡汉忠,这位从钻工转行,挖过地基,当过砖工、材料员、库管、门卫、安全员的老员工,退休之后仍然战斗在蜀通,成为各个项目部争先抢夺的“宝贝”。

 第二篇  艰难·创业
 
        就是这样一支队伍,没有经验,没有技术,没有人员,没有资金,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站住脚跟?一切从0开始。1986年,承接的第一个工程,是一个借用资质的戴帽工程。我们的职工象小学生一样,跟着别人从挖地基、砌砖头、开机器开始学习建筑技术。而到了第二年承接第二个工程——技工学校礼堂施工,除了工长外聘,已基本由我们独立施工。
       而对这段历史,不能不提的是,1986年,建筑公司迎来了第一个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以后的几年,陆陆续续十余名院校毕业生分配到建筑公司,为建筑公司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而这些顶着“天之骄子”光环的年轻人,在日晒雨淋中,在尘土飞扬中,和工人生活在一起,在库房中砖头加草垫就是他们的床铺………在这样的摔打中,从技术员、工长到技术负责、项目经理……他们快速成长为公司骨干。
       正是这第一代人才队伍的组建,为建筑公司的发展垫定了牢实的基础。
       就这样,在地质产业的艰难低谷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的不断冲刷下,建筑公司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顽强地在蹒跚中艰难前行。2000年的建筑公司,全年完成产值1043.29万元,实现收入800.97万元,实现利润总额7.65万元,竣工面积18000余平方米。
 
第三篇  奔跑·发展
 
       2001年11月28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就在这天,在西南冶勘局“做大做强冶勘经济”的政策指引下,一个新生命诞生了——西南冶金建筑工程公司和冶金部西南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合并重组,成立四川省蜀通建设总公司。
       这是蜀通建筑历史发展的一页新篇章,蜀通人用智慧精心为未来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面对建筑市场长期低价无序激烈竞争的现状,他们清醒而坚定地确立了“通过改制,整合资源,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 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进行自身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育,快速确立蜀通品牌地位,迅速提升品牌价值,并初步实现原始积累,产业也迅速从传统的房建转向多元化拓展,形成了国土、公路、市政、铁路、水电、能源、房建等多领域的经营网络。仅仅用了4年多时间,公司资质从建筑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成功升级为建筑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注册资金由819万元变更为5000万元,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年间前进的脚步让人赞叹:公司2010年全年实现收入108785万元,为成立之初2001年3003万元的361倍,实现利润3839万元,为2001年10万元的384倍;2001年建筑施工在建项目4个,而2010年建筑施工在建项目23个;2001年承建的最大项目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合同金额0.3亿元,2010年承建的最大项目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合同金额3.9亿元。从2006年承担第一个高层建筑项目,楼高27层,建筑面积78574平方米,产值5600万元,到2010年承建上亿元的项目有十余个,最高40层....“十五”期间累计完成产值4.58亿,实现净利润973.5万元,上缴国家税收1878万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产值32.4亿,实现净利润1.19亿,上缴国家税收13503万元,总资产由成立之初的2.2亿元增长至14.1亿元。
       十年间蜀通公司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双丰收,创建标化工地十余个,成为成都市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达标单位,连续多年被评为成都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奖章”、“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四川省青年文明号”、 “四川省直单位创争活动示范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同时还荣获“四川省优秀诚信示范单位”、“四川省建筑企业最大市场占有份额50强”、“四川建筑企业综合实力100强”、“成都市高新区纳税大户”称号。品牌建设成果渐渐凸现,蜀通品牌在建筑市场由黙黙无闻到声名鹤起。
蜀通人不仅用汗水创造着历史,更是用智慧、胆识、心血编织着蜀通梦想。蜀通,用奔跑的姿势前行在发展的道路上。
 
第四篇    春华·秋实
 
       在2011年,蜀通迎来了再一次华丽变身——蜀通建设集团成立,同年八月二十二日,蜀通建设集团成立暨十周年庆典在成都五星级大酒店香格里拉隆重举行。
       同时在集团管控模式下,建筑公司成立。面对经营规模的成倍扩大,产业领域的不断拓展,如何以现有的有限资源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实现新的突破?一道难题摆在了新班子面前。
       项目经理承包制,是建筑领域惯常使用的模式,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占据着公司项目管理主导地位,它曾经极大地调动了项目经理积极性,为公司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这种充分倚仗项目经理的粗放式管理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目前形势。如何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不断深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筑公司经过认真研判,果断提出了“三种管理模式”和“四个集中”的创新管理思路。在完善项目经理承包制管理、合作与联营模式管理基础上,全力推行施工项目目标责任制管理,由公司对自有项目、大型项目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和后期服务的集中统一管理,有效推进品牌建设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同时在集团管控模式下,实现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专业分包、财务管理四个集中,充分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在优化组织结构,完善了各项配套机制基础上,通过对管理流程进行认真梳理,通过《建筑公司工程施工项目目标责任制管理办法》、《关于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通知》、《工程质量、技术、安全、文明施工监督检查制度》、《建筑公司工程项目综合考评办法》、《经营管理办法》、《投标工作管理办法》、《材料管理办法》、《建筑公司人员薪酬管理办法》及《项目人员考核管理办法》、《工程施工项目目标责任制及项目经理责任制精细化管理办法》等13个管理办法和制度的制订,极大地规范了建筑施工管理,实现了建筑施工管理标准化和程序化。
       面对技术、人才瓶颈,公司在集团内率先推行“师带徒”活动,并和“优秀项目现场观摩”、“机关管理人员下基层锻炼”等活动一起形成长效机制,搭建起内部的有效交流沟通平台,让一批年轻人快速成长,有效挖掘人才潜力,极大地提高了年轻人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人才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近三年来蜀通建设集团建筑施工业保持高速发展、高位运行。2011年完成经营收入9.4亿元,实现施工节余3837万元;2012年完成经营收入11.4亿元,实现施工节余5846万元,较2011年分别同比递增20%、52%;2013年完成经营收入17.5亿元,实现施工节余6828万元,较2012年分别同比递增53%、17%。摘获四川省建筑质量最高奖“天府杯”、成都市建筑质量最高奖“芙蓉杯”;荣获“四川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被中国建协评为2013年度中国建筑企业500强(排名第273位)。
 
第五篇  历史·未来
 
       蜀通人,在艰苦中起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学步到崛起,从厚重到超越;经历了阵痛与蜕变,经历了汗水与欢笑,一步步向着明天迈进。
       虽然,随着国家经济宏观形势的变化,我们当前面临着严峻形势——楼堂馆所停建、缓建,地方政府投资扩张能力下降,商业地产由热转冷,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建筑行业的明天必然是荆莿密布,前进的道路注定坎坷崎岖。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理清思路,提前谋划,拓宽服务领域,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整体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科学管理,科技创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不管明天迎接我们的是欢笑还是伤痛,每一位用智慧和汗水书写过蜀通历史的人,都必将铭记在蜀通史册上,而经历过艰苦历练的蜀通人,在未来的任何困难面前,也都将会以挑战的姿态勇敢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