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蜀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的红色情怀

更新时间:2010-06-22    来源:    浏览:

兴安村是内蒙古东部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的地方,但是在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它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和记忆。
 
  因为有了战洪权,才让人们重新把兴安村记起。
 
  红色代表激情,更是一种执着:他带头筑牢生态防线
 
  战洪权1978年从部队转业回到兴安盟巴拉格歹办事处兴安村,先后在村委会担任民兵连长、团书记和副主任。2001年1月,他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生态环境恶化,使兴安村的良田变贫瘠,集体经济更是十分薄弱,负债70多万元,村民生活水平低下,增收没有门路。为改善生态,战洪权要求全村村民上山植树,那时的村民根本不理解战洪权地意图,以为他是为自己搞形象工程。为取信于民,战洪权与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带头劳动,在山上一干就是几个月不下山。执着让他赢得了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9年间,兴安村完成生态闸沟9300延长米,修建坡式梯田6000亩,挖水平坑7万个。项目区内打深水井149眼,架设农用电网23公里,铺设地埋管道1.9万延长米。如今,村集体拥有成材林木60多万株,总价值超过3000万元。
 
  红色代表奉献,更是一种使命:他带头壮大集体经济
 
  为扭转兴安村集体经济负债70多万元的现状,战洪权担任村支书后,开始着手盘活村里停产多年的砖厂。为此,他住进砖厂与工人同吃同住,实行责任到人、工资与效益挂钩的制度,改善砖厂生产状况,让砖厂效益不断提高。如今,兴安村砖厂每年销售红砖700万块,给村集体创收5万多元。2003年,战洪权又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筹集180万元建起一座面积为14万平方米的综合楼,集村“两委”班子办公区和商业区一体,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5万余元。为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从2005年开始,战洪权连续多次带领班子成员和村里的一些种田能人去华西村等地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2006年开始,战洪权带领村班子成员,从选址建厂、工艺流程到储藏销售一点一滴的进行调研。 筹集资金280万元,兴建起一座大型脱水蔬菜厂,投产当年就为集体创收30多万元。2008年又投资建设了一处占地2000平方米的永久性蔬菜保鲜库。与此同时,村里建起蔬菜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2009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6000亩,仅此一项,农民亩增收700多元,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还解决了120余人的就业问题。到年底,在企业参加入股的农民还能分红,兴安村的农民从此就有了菜农、股民和工人的三重身份。
 
  红色代表温暖,更是一种责任:他带头关注村民生活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壮大,积累也越来越多,战洪权带领村支部一班人开始着力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投资16万元修建150处护岸丁字坝,让巴拉格歹沿河耕地得到保护。2007年以来,兴安村投资32万元,统一规划和修建全村院墙、街道3000延长米,铺水泥路2500延长米,栽樟子松1200棵;投资30万元新建沼气池40户。投资25万元兴建占地33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建设拥有书籍14万册的图书室1处;每年拿出2万元设立奖励基金,奖励考入大学的学生、赡养老人的典范、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先进人物,在全村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2009年他又争取到59户危房改造指标,其中有4户由村里为每户补贴1.25万元。并为地势较高、吃水困难的双发屯,安装了自来水。每年组织村民代表、党员到吉林、辽宁、江苏等地参观考察,开阔视野,定期组织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实用技术、政策法律培训班,使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今,战洪权正在筹划为村里剩下的214户危草房户盖新居。
 
  红色代表希望,更是一种信仰:他带头复建红色支部
 
  兴安村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1946年6月,东蒙工委在巴拉格歹努图克兴安镇建立内蒙东部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兴安镇党支部。为了让后人记住这段红色历史,继承并发扬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畏奉献精神, 2006年开始,战洪权开始带头着手复建红色党支部工作。目前,兴安村红色党支部复建整体工程和烈士墓迁移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已完成总投资130万元,整个工程占地5950平方米,分为展览馆、努图克办公旧址和红色支部旧址三部分,展览馆已经被注册为国家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每逢清明节,都有大批的中小学生前来缅怀先烈,寄托哀思。许多党员干部也前来参观,留言寄语,重温入党誓词,战洪权认为,这种教育方式能让人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历届共产党人的前赴后继,而这恰恰又是共产党人有着不竭的工作动力的主要源泉。
 
  在战洪权的带领下,兴安村党支部被盟委评为“五个好”嘎查村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创全盟100强示范村,战书记本人也多次被授予自治区、盟级优秀党员和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但战洪权并不满足于这些荣誉,他总觉得广大农牧民的生活离他们所希望的目标还远示达到,而他和他的红色支部的奉献脚步就永不能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