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蜀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名年轻组工干部的选择:记山西陵川县杨村镇太和村挂职干部马彭

更新时间:2010-05-22    来源:    浏览:

人生中总会面临很多选择,而陵川县委组织部年轻干部马彭的多次选择总是出乎身边同事的意料:在县委组织部工作期间,他主动选择去基层挂职锻炼;在基层挂职锻炼中,他主动选择到困难大的地方开展工作,选择扑下身子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两年的基层挂职锻炼,让这位30岁的年轻组工干部多了几分同龄人少有的稳重、坚毅和老成,而他的实际行动更是树立了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良好形象。
 
  是在机关按部就班,还是去基层接受磨砺?他选择了到基层一线去
 
  2008年3月,陵川县委组织部下发关于鼓励全县年轻干部到偏远农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接受锻炼的通知。抱着希望能深入农村了解实情,长见识学东西的愿望,马彭第一个报名要求下农村挂职。
 
  他的这一举动让大家感到意外。作为有着近十年部龄的年轻组工干部,而且又担任着人才办副主任一职,他完全可以将规律且安逸的日子进行到底。
 
  同年4月,市委组织部在全市开展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活动,马彭被选派到杨村镇挂职,担任镇党委副书记。
 
  一到新的岗位,马彭就遇上了桑树河村群众反映煤矿开采造成房屋裂缝的集体上访。面对聚集在市政府门前的五六十名群众,他和其他镇领导苦口婆心地做工作,从上午到深夜,直到第二天早上5点多才把群众顺利带回。来不及片刻喘息,又与国土部门的同志到村入户调查。他带着技术人员挨家挨户、楼上楼下、墙里墙外进行全方位查看、拍照,又累又困的马彭打足精神,两天内就把全村93户村民排查完。由于工作做得彻底,上访群众的激烈情绪得到了平息。
 
  这次“热身锻炼”让马彭对做好群众工作更有了底气。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当县里要从杨村镇抽他任组长带领4名同志进驻长治负责安保排查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个客运站和两个火车站就是他们工作的“主战场”,每天早上8点准时出发到客运中心,下午4点分成两个小组到两个火车站,晚上7点再赶到客运中心,一天往返几个来回。此时正当8月炎热季节,工作中汗流浃背且不说,最难的是排查每一个旅客时,他们都得一遍遍地做说服工作,一次次打电话核实情况,遇到一些旅客不配合,受再大的气也得忍着。
 
  为确保排查工作无一疏漏,整整两个月,他没有回过一次家,人变得又黑又瘦。任务结束后回到家里时,3岁的儿子迟迟不肯叫爸爸。那一年因长治组实现零上访,他个人表现突出,被晋城市委表彰为“奥运安保先进个人”。
 
  回想起这段经历,马彭感慨地说:“再累也得扛着,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关键时候更不能掉链子。”
 
  是下来镀镀金,还是真正解难题?他选择了为改变村里贫困面貌做点事
 
  杨村镇池下村是全镇私挖滥采煤矿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村”。为解决这一问题,2008年10月底,马彭兼任池下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上任后,他一方面配合政府对村里所有坑口进行填埋,一方面多次召开村“两委”会、党员会及群众大会宣传政策。
 
  就在此时,村里一位精神病患者掉进一私挖滥采留下的深坑不幸身亡。在公安机关当日尚未查明真相的情况下,马彭主动承担起当晚看护尸体的任务。那一夜风雨交加,他不停地唱歌给自己壮胆,坚持到天亮。随后此事得到妥善解决,村民们打心眼里佩服这个新来的小伙子,积极配合打击私挖滥采工作。
 
  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去,这似乎成了马彭工作选择的准则。
 
  2009年4月,马彭兼任太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这是全县有名的难点村,很多人替他捏着一把汗。马彭上任后第一“板斧”就是加强村党支部阵地建设,修建会议室,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召开了太和村多年没开过的村“两委”会及党员会,把村干部党员聚在一起共商发展。
 
  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关键还是要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吃水难、行路难困扰了太和村几十年,村“两委”多次将此列上工作日程,但终因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成为一纸空文。他多次召集村“两委”干部商讨借全县开展“百村万户安全引水工程”的有利时机解决群众吃水问题,大家齐声叫好。但当他好不容易从县水利局争取到项目支持时,60多万元的预算让大伙皱起了眉头。他提议村干部党员带头集资从而动员全村群众筹劳筹资,全村600户集资30多万元。工程渐次铺开后,中途因资金到不了位,干干停停,原来充满希望的老百姓暗地里有了议论:“难不成又是忽悠咱们吧?”
 
  “再大的困难咱也得干下去!”在村“两委”会上马彭一次又一次给大家鼓劲。他带着村“两委”主要干部跑到多家职能部门寻求支持,很多单位一听要钱就面露难色。
 
  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有一次为了见一位局长,他整整跑了3个礼拜。软磨硬缠之下,最终解决了资金缺口问题。在这期间,很多朋友都劝他:“你是个挂职干部,何必贴上那么多笑脸,费那么大功夫自讨苦吃呢?”他笑而不答,因为他从村民充满期盼的目光里寻找到了答案。
 
  为了消除村民心里的疑虑,他联系协调县水利局,让先接通的100户村民吃上自来水,当清澈的水从水管里喷涌而出时,很多村民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在接下来的工程中,太和村的村民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热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办法想办法。到2009年底,全村2600口人结束了十几年来高价买水的历史,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
 
  在引水成功之后,马彭又马不停蹄地带领村“两委”干部跑县交通局协商立项,修通了太和至平居3.7公里长的村级公路。对此,村里的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能吃上自来水,修通路,俺们盼星星盼月亮盼了多少年,多亏新来的这娃带着干呀。”
 
  在为民办实事凝聚人心的同时,马彭也在思考着多年来村党支部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的原因。
 
  他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多年来没有壮大党组织力量,全村49名党员中14名党员长期在外,留在村里的党员年龄最小的也已有50岁。他向县委组织部领导汇报后,对该村发展党员进行计划单列,每年发展3到5名,而且严把“入口关”。去年,村里有16名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8名同志被列为培养对象。
 
  是见好就收回去,还是继续做下去?他选择了留在村里把眼下的事办好
 
  太和村变了,变得有朝气了,变得有奔头了,但没有人知道在这背后马彭付出的艰辛。
 
  他说:“其实工作中的重重困难也使自己很多个夜晚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有时候也真想打退堂鼓。但第二天一早,面对手头那些事,精神头不知又从哪儿冒了出来,整个人又像一只上足了发条的表。”
 
  镇党委书记马晋平说:“马彭经常来商量一些开展农村工作的方法,很多次晚上我都要休息了,马彭风风火火赶来和自己讨论村上的工作。”
 
  太和村原村党支部书记元云飞更是深有感触:“当初马彭来任第一支书时,我还在心里嘀咕是不是自己的权力会被削弱,通过共事才知道,马彭是发自内心想帮助太和村改变落后面貌,是真的想多为群众办好事,我们打心眼里感激这样的干部。这样的干部给我们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做好农村各项工作带来了新思路和新理念。”
 
  两年的挂职期快要结束时,县委组织部长找马彭谈话,打算让他回部里承担重要岗位工作时,马彭又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选择。他说:“自己刚刚进入角色,村上还有一些棘手亟待解决的事没办完,现在离开不合适。”
 
  马彭所说亟待解决的事,是指正积极和有关方面协调修建1500平方米的村文化活动广场。他说:“建起了文化阵地,我们就能用先进的文化去引导村民们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就能整体推动全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