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蜀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记云南省大姚县赵家店乡团塘村党总支书记普文丽

更新时间:2010-05-24    来源:    浏览:

​ 赵家店乡团塘村位于大姚县城东南部,距县城17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有359户农户1459人,其中彝族人口占98%,过去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彝族贫困村。解放初,村里的彝族群众,住的是茅草房和土掌房,吃的是政府救济的返销粮,因为石头多,道路不通,出门就爬坡。近年来到过团塘的人都会感受到,团塘村有“四多”:石头多、老板多、车辆多、党员多,这是团塘村在村党总支书记普文丽的带领下,大力发展石料开采、交通运输和劳务经济三大产业,通过持之以恒地走“坐地挖金”和“外出淘金”两条路子,大力发展经济的结果。
 
  执著:带头致富树榜样
 
  普文丽今年39岁,家住赵家店乡团塘村委会团塘村民小组,是一位聪慧、质朴的彝族农家妇女。1992年,普文丽买了1辆东风牌货运汽车,和丈夫一起开始跑运输。数年后,普文丽和丈夫已有了30余万元的积蓄,建盖1幢漂亮的“小洋房”。1999年,普文丽和丈夫开办了一家石料厂,组建了一支规模达40多人的建筑队,并购买了一辆家庭轿车。普文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全体村民们心目中树起了一面旗帜。2004年村“两委”换届时,乡党委将村总支书记人选锁定在致富能手普文丽身上,当时团塘村党组织涣散,党员作用发挥不够,基础条件差经济起点低,党员有情绪群众不满意。亲友们都劝普文丽:“村里这样的烂摊子,千万别往火坑里跳。”村里个别群众也有看法,说“团塘村男人都死绝了,要一个女的来当书记?”亲友好意相劝和群众冷言冷语,反而激起她不服输的劲头,毅然走上团塘村党总支书记岗位,挑起了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担。上任后,普文丽大张旗鼓地开始了大张旗鼓的建章立制工作,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工作责任制、议事表决制、民主生活会制度和财务政务公开制等多种制度,使村务活动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大大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奋斗:找准路子谋发展
 
  在抓好班子建设的基础上,普文丽带领团塘村“两委”班子立足本地实际,反复讨论研究,在充分认识村情的基础上,利用交通、区位和石料资源三大优势,提出以建筑业为龙头,大力发展采石、运输等产业的思路,选定了15名党员带头示范引路,发动党员率先转移就业,通过“传、帮、带”等形式,有组织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全村有300名左右群众长年在本村的石料、建筑、运输业打工。大老板带出小老板,打工者中又逐渐培养出小老板,团塘的老板就这样通过传帮带,事业越做越大。目前全村有5个石料厂,3支上规模的建筑队,全村外出打工达502人,有大小老板30多人,打工年收入达301.2万元。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村党总支结合“结对帮扶学”活动,102名党员每名党员联系2户困难农户,切实帮助群众解难题。针对过去彝族隆重、繁琐的丧葬习俗较为突出,一个老人去世要办7场丧事,办一场丧事少则需要十几只羊,多则需要数十只羊和猪、鸡等,还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既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又增加了群众经济负担的实际,村党总支书记普文丽不顾全村人的指责,在母亲的殡葬仪式上,简化了仪式,节约了开支两万多元。并以此为契机,村党总支向全村党员和农户发出了《关于移风易俗、简化丧葬习俗的倡议书》。村“两委”班子成员以签名的方式向全村承诺,带头遵守有关规定,争做移风易俗改革的带头人,一个崇尚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逐步形成。为使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掌握一定的适用技术,普文丽邀请民间的“土专家”“田秀才”在课堂上传授经验,进行“手把手”的教学,现场答疑解惑,用身边的一些致富经验让农村党员边学习、边生产、边提高,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素质,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为发挥好党员在产业调整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群众增收致富,村党总支要求党员带头种植核桃、蚕桑,对种植情况进行评比,并把核桃种植情况纳入党员的年终考核。同时,村党总支组织党员和村民到凤庆、陆良、石羊等蚕桑种植老区、金碧镇王涛大型生猪养殖厂参观学习,引导他们科学发展种养殖业,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结合县、乡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及乡党委提出的打造“蜻蛉河核桃谷”的发展思路,村党总支向全村群众发出一封倡议书,提出在今后的10年中每个家庭每年发展5亩以上核桃,到2015力争全村核桃达3万多亩。为调动群众种植核桃的积极性,村党总支购回核桃种300多公斤、锄头100把,无偿发给群众发展核桃产业,调动了全村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目前,全村发展养猪重点专业户45户,核桃种植面积10720亩,新发展蚕桑180多亩。
 
  夯基:科学发展增后劲
 
  为改变村容村貌,普文丽多方争取资金,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并积极协调、组织、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结合州县“乡风文明示范带”建设,采取“群众集一点、支部筹一点、上面争取一点”的办法,发动群众集资,争取各级各部门支持和赞助,建盖团塘小学学校教学楼、师生宿舍及球台、球场、花台、校园道路等,为在校师生创造了一个优美、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各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动员广大群众投资投劳,对农田水利、电视及道路、文化广场、公厕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切实解决群众饮水难、行路难等问题。村党支部先后筹资6万余元购置文艺、体育用品,组建了老年协会、文艺队,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开展文艺演出、跳脚、秋千比赛、彝歌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广大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充实了广大村民的精神生活。根据村情成立了老年协会,新农村建设管理理事会,烤烟、核桃、生猪养殖等经济发展委员会,形成事事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目前争取上级扶持资金84.6万元,群众集资及投工投劳折资72万元,硬化村间道路2600米,重建民房22户,加固民房68户,加固亮化墙体47880平方米,新建文化室3间205平方米,修建三面光水沟2880米,架设管道3452米。村党支部发动群众着力治理村庄脏、乱、差现象,党员带头修建公厕3个、垃圾池72个,厕所改造91间,畜圈改造36间,全村呈现村民遵纪守法、邻里团结、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可喜局面。
 
  奉献:一心为民赢民心
 
  在普文丽眼里每位村民都是亲人,村民冷暖疾苦都时刻挂在心头。团塘村民小组五保户吴永恒,老俩口都60多岁,长年生病且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普文丽捐款15000元并带动团塘老板和村民捐款、捐石头、捐水泥,投工、投劳,为老人建起了漂亮的砖混新房。搬新居那天老人紧紧握住普文丽的手,热泪盈眶连声说:“你真是我们五保老人的好闺女!”65岁的大龙汪箐村民小组的王启能,多年来一直靠到山上采石加工维持生计,因儿子以优异成绩考取县一中而愁眉不展,普文丽知道后,当即拿出身上的300元钱,并想方设法帮助解决问题,使孩子顺利入学。利皮乍才老村李应平俩兄弟,一人腿脚残疾,一人眼睛失明。普文丽出资到大姚给他家买了石灰,亲自送到家里,帮助恢复重建……普文丽对群众的无私奉献和关爱,使她成为群众最可爱的人,反之却亏欠了家人许多许多。2005年5月19日,普文丽忙着到县民政局申请项目,也没来得及问候母亲一声就一头扎进了工作中,粗心的她万万没有想到那时候的母亲早已因高血压劳累过度,没留下只言片语就悄悄的一个人走了。当她晚上回到家,看到全身早已冰凉的母亲躺在地上的情景时,她呆若木鸡、欲哭无泪。村委会和家仅一墙之隔、但由于工作繁忙,有时她几天都未登家门槛。母亲身体不好,但为支持她工作,自己有病也从来没有对她讲过,竟然默默承受了一切,直至累死在冰冷的地上!痛定思痛,对母亲充满愧疚的她只能用她真诚的爱来爱她的父老乡亲们,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她对母亲的愧疚,这也是她报答母亲的最好方式。
 
  “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普文丽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也得到了各级党委的认可。目前,团塘村有15辆东风货车,27辆农用车,12台大型机械,15辆轿车,其中1辆为宝马轿车;全村有固定电话120多部,移动电话730多部;80%的农户建盖了新房,其中188户盖起了小洋楼;85%的农户安装了太阳能,购买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高档家用电器。2009年底,团塘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50元,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900多元。团塘村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被州委、州政府列为“南永公路文明示范点”、被州委组织部列为“彝州先锋走廊”,被县委列为南永线县级文化建设示范点,并多次受到县委、政府的表彰。普文丽也多次受到省、州、县党委、政府的表彰。今年在第四届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又被高票推选为村支书兼村主任,并被提拔为赵家店乡副科级领导干部继续兼任团塘村总支书记兼村主任。